本課程是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提供。
從近代日本建築的起源來看,於明治時期引入西歐的建築教育體系,並學習西洋建築的當時,日本建築師可說是從模仿西洋建築開始的。之後的建築發展,雖然與西洋建築有著緊密的互動關係,但是由於日本擁有著不同於西方的地域特性、歷史、文化、及社會變化條件等,讓日本建築逐漸呈現出有別於西方的建築樣貌。
期間雖然於每個年代都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是在建築上體現“外顯的”或“內省的”「日本特質」,皆會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日本建築師的作品之中,進而逐漸累積並形成出在亞洲的一條獨特的建築發展脈絡。
戰前經過模仿,進而於戰後創造出具有濃郁自我性格的日本當代建築,是理解此一脈絡,並關注日本建築師及其作品的重要探討對象。同時近幾年來,日本建築在國際上的精彩表現,其背後更顯現出建築師已跳脫出建築的範疇,探尋著固有文化的優異性,以及對於日本的國家意象之深層思考的志向與企圖心。
本課程以系列主題講授的方式,嘗試以多面向地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並尋求在理解整體歷史、文化、社會的架構下,論述此日本當代建築發展的歷程與特性。
參考書目與文獻:
中文
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1991):「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南博著,邱淑雯譯(2003):「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2008):「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文
馬場璋造編集(1978):「日本の現代建築」,新建築社。
馬場璋造編集(1980):「建築戦後35年史-21世紀へ繋ぐ」,新建築社。
臼田哲男編集(1995):「現代建築の軌跡-1925-1995「新建築」に見る建築と日本の近代」,新建築社。
20世紀建築研究編集委員会編(1998):「20世紀建築研究」,INAX出版。
メディア・デザイン研究所(2000):「言説としての日本近代建築」,INAX出版。
馬場璋造(2002):「日本の建築スクール」,王国社。
大川三雄、川向正人、初田亨、吉田鋼市(2003):「図説 近代建築の系譜」,彰国社。
馬場璋造(2004):「こんな建築家になれるか」,王国社。
初田亨(2005):「模倣と創造の空間史」,彰国社。
磯崎新(2005):「建築における「日本的なもの」」,新潮社。
松村貞次郎(2005):「日本建築家山脈(復刻版)」,鹿島出版会。
黒田智子(2006):「近代日本の作家たち-建築をめぐる空間表現」,学芸出版社。
五十嵐太郎(2011):「現代日本建築家列伝」,河出ブックス。
個人
曾光宗(2003):「東京-層積的都市」,『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3年8月號,『世界都市建築-亞洲篇』,pp. 86-97。
曾光宗(2003):「歷史與物件-都市空間的物件」,「物件 OBJECT」專輯,『夯』雜誌,issue 03,2003年12月,pp.26-41。
曾光宗(2004):「山本理顯-銜接空間與系統的設計工場」,『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4年7月號,pp. 98-107。
曾光宗(2004):「設計∕教育的思考者-石山修武」,『將作』,建築名師講座專刊,中原大學建築系,pp. 15-18。
曾光宗(2005):「純淨的智者─楨文彥」,『Dialogue』雜誌,美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雜誌社,2005年12月號,pp.104-109。
曾光宗(2007):「社會與家庭變遷下之集合住宅設計-『東雲Canal Court集合住宅』介紹與評析」,『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385期,2007年1月號,pp. 90-95。
曾光宗(2007):「『惡戰苦鬥』的安藤忠雄」,『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389期,2007年5月號,pp. 104-109。
曾光宗(2008):「夏目漱石的東京,文學之修行場」,『聯合文學』雜誌,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81期,第24卷第5期,2008年3月號,pp. 69-79。
曾光宗(2008):「伊東豐雄的設計進化」,『現代美術』雜誌,臺北市立美術館,137期,2008年4月號,pp. 14-17。
曾光宗(2009):「東京的『都市再生』與『時間再生』」,『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412期,2009年04月號,pp. 80-85。
曾光宗(2011):「日本建築計畫學的發展系譜與課題」,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台灣建築學會,64期,2011年10月號,pp.8-13。
曾光宗(2013):「與國際接軌的途徑與花火」,『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60期,2013年04月號,pp.100-103。
曾光宗(2013):「以公共及公益為前提之都市再開發計畫-Tokyo Midtown的啟發」,『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65期,2013年09月號,pp.118-123。
曾光宗(2014):「困境中的生存之道-日本建築師的國際競爭」,『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73期,2014年05月號,pp.80-87。
曾光宗(2014):「人道關懷的建築實踐者-坂茂建築師」,『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74期,2014年06月號,pp.90-93。
曾光宗(2015):「「2020東京奧運」及東京的再生與都市躍進」,『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86期,2015年06月號,pp.112-119。
為求學習成效完美,請購買課本!
授課教師 | 建築研究所 曾光宗老師 |
---|---|
課程學分 | 3學分 |
授課年度 | 104學年度 |
授課對象 | 大學生、碩士生 |
預備知識 | 無 |
課程提供 | 課程影音 課程綱要 課程行事曆 |
週次 | 課程內容 | 課程影音 |
---|---|---|
課程介紹 | 線上觀看 | |
文明開化的想望:日本與西洋建築相遇 | 線上觀看 | |
日本現代建築的萌芽 | 線上觀看 | |
現代主義「濾鏡」下的傳統理解:建築中的「日本特質」 | 線上觀看 | |
國家成長中的「建築事件」與「建築師」 | 線上觀看 | |
日本建築師的系譜與學派 | 線上觀看 | |
追求國家自明性的建築師-丹下健三 | 線上觀看 | |
強調理性與抽象的「白派」建築師 | 線上觀看 | |
崇尚土地與情感的「紅派」建築師 | 線上觀看 | |
惡戰苦鬥的建築師-安藤忠雄 | 線上觀看 | |
東京的歷史、都市與建築 | 線上觀看 | |
「2020東京奧運」及東京的再生與都市躍進 | 線上觀看 | |
關西建築的浪漫與傳說 | 線上觀看 | |
日本建築師公會的挑戰與志向 | 線上觀看 | |
「開東合西」:1985年台日建築師聯展之後 | 線上觀看 |
課程目標
從近代日本建築的起源來看,於明治時期引入西歐的建築教育體系,並學習西洋建築的當時,日本建築師可說是從模仿西洋建築開始的。之後的建築發展,雖然與西洋建築有著緊密的互動關係,但是由於日本擁有著不同於西方的地域特性、歷史、文化、及社會變化條件等,讓日本建築逐漸呈現出有別於西方的建築樣貌。
期間雖然於每個年代都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是在建築上體現“外顯的”或“內省的”「日本特質」,皆會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日本建築師的作品之中,進而逐漸累積並形成出在亞洲的一條獨特的建築發展脈絡。
戰前經過模仿,進而於戰後創造出具有濃郁自我性格的日本當代建築,是理解此一脈絡,並關注日本建築師及其作品的重要探討對象。同時近幾年來,日本建築在國際上的精彩表現,其背後更顯現出建築師已跳脫出建築的範疇,探尋著固有文化的優異性,以及對於日本的國家意象之深層思考的志向與企圖心。
本課程以系列主題講授的方式,嘗試以多面向地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並尋求在理解整體歷史、文化、社會的架構下,論述此日本當代建築發展的歷程與特性。
課程章節
單元主題 |
文明開化的想望:日本與西洋建築相遇 日本建築與西方建築的關係 |
日本現代建築的萌芽 日本現代建築的探討 |
現代主義「濾鏡」下的傳統理解:建築中的「日本特質」 日本建築的傳統與現代 |
國家成長中的「建築事件」與「建築師」 代謝論及代謝論派建築師 |
日本建築師的系譜與學派 日本建築師的系譜與學派 |
追求國家自明性的建築師-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的探討 |
強調理性與抽象的「白派」建築師 「白派」建築師的探討 |
崇尚土地與情感的「紅派」建築師 「紅派」建築師的探討 |
惡戰苦鬥的建築師-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探討 |
東京的歷史、都市與建築 東京的探討 |
「2020東京奧運」及東京的再生與都市躍進 「2020東京奧運」的探討 |
關西建築的浪漫與傳說 大阪、京都、神戶的探討 |
日本建築師公會的挑戰與志向 日本建築師公會的探討 |
「開東合西」:1985年台日建築師聯展之後 日台建築師的相遇 |
課程書目
中文
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1991):「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南博著,邱淑雯譯(2003):「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2008):「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文
馬場璋造編集(1978):「日本の現代建築」,新建築社。
馬場璋造編集(1980):「建築戦後35年史-21世紀へ繋ぐ」,新建築社。
臼田哲男編集(1995):「現代建築の軌跡-1925-1995「新建築」に見る建築と日本の近代」,新建築社。
20世紀建築研究編集委員会編(1998):「20世紀建築研究」,INAX出版。
メディア・デザイン研究所(2000):「言説としての日本近代建築」,INAX出版。
馬場璋造(2002):「日本の建築スクール」,王国社。
大川三雄、川向正人、初田亨、吉田鋼市(2003):「図説 近代建築の系譜」,彰国社。
馬場璋造(2004):「こんな建築家になれるか」,王国社。
初田亨(2005):「模倣と創造の空間史」,彰国社。
磯崎新(2005):「建築における「日本的なもの」」,新潮社。
松村貞次郎(2005):「日本建築家山脈(復刻版)」,鹿島出版会。
黒田智子(2006):「近代日本の作家たち-建築をめぐる空間表現」,学芸出版社。
五十嵐太郎(2011):「現代日本建築家列伝」,河出ブックス。
個人
曾光宗(2003):「東京-層積的都市」,『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3年8月號,『世界都市建築-亞洲篇』,pp. 86-97。
曾光宗(2003):「歷史與物件-都市空間的物件」,「物件 OBJECT」專輯,『夯』雜誌,issue 03,2003年12月,pp.26-41。
曾光宗(2004):「山本理顯-銜接空間與系統的設計工場」,『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4年7月號,pp. 98-107。
曾光宗(2004):「設計∕教育的思考者-石山修武」,『將作』,建築名師講座專刊,中原大學建築系,pp. 15-18。
曾光宗(2005):「純淨的智者─楨文彥」,『Dialogue』雜誌,美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雜誌社,2005年12月號,pp.104-109。
曾光宗(2007):「社會與家庭變遷下之集合住宅設計-『東雲Canal Court集合住宅』介紹與評析」,『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385期,2007年1月號,pp. 90-95。
曾光宗(2007):「『惡戰苦鬥』的安藤忠雄」,『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389期,2007年5月號,pp. 104-109。
曾光宗(2008):「夏目漱石的東京,文學之修行場」,『聯合文學』雜誌,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81期,第24卷第5期,2008年3月號,pp. 69-79。
曾光宗(2008):「伊東豐雄的設計進化」,『現代美術』雜誌,臺北市立美術館,137期,2008年4月號,pp. 14-17。
曾光宗(2009):「東京的『都市再生』與『時間再生』」,『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412期,2009年04月號,pp. 80-85。
曾光宗(2011):「日本建築計畫學的發展系譜與課題」,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台灣建築學會,64期,2011年10月號,pp.8-13。
曾光宗(2013):「與國際接軌的途徑與花火」,『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60期,2013年04月號,pp.100-103。
曾光宗(2013):「以公共及公益為前提之都市再開發計畫-Tokyo Midtown的啟發」,『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65期,2013年09月號,pp.118-123。
曾光宗(2014):「困境中的生存之道-日本建築師的國際競爭」,『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73期,2014年05月號,pp.80-87。
曾光宗(2014):「人道關懷的建築實踐者-坂茂建築師」,『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74期,2014年06月號,pp.90-93。
曾光宗(2015):「「2020東京奧運」及東京的再生與都市躍進」,『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486期,2015年06月號,pp.112-119。
其他的參考書目與文獻,依每次上課主題另行補充。
評分標準
項目 | 百分比 |
出席率 | 50% |
期中報告 | 20% |
期末報告 | 30% |
本課程行事曆提供課程進度與考試資訊參考。
學期週次 | 上課日期 | 參考課程進度 |
第一週 | 2015/09/15 |
|
第二週 | 2015/09/22 |
|
第三週 | 2015/09/29 |
|
第四週 | 2015/10/06 |
|
第五週 | 2015/10/13 |
|
第六週 | 2015/10/20 |
|
第七週 | 2015/10/27 |
|
第八週 | 2015/11/03 |
|
第九週 | 2015/11/10 |
|
第十週 | 2015/11/17 |
|
第十一週 | 2015/11/24 |
|
第十二週 | 2015/12/01 |
|
第十三週 | 2015/12/08 |
|
第十四週 | 2015/12/15 |
|
第十五週 | 2015/12/22 |
|
第十六週 | 2015/12/29 |
|
第十七週 | 2016/01/05 |
|
第十八週 | 2016/0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