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inema:Local Discourse and International Style - 97 Academic Year

本課程是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提供。

本課程提供研究台灣電影的方法學,分別以文本(符號學方法研究)與論述(Ernesto Laclau、Michel Foucault、Fredric Jameson、Jacques Lacan、汪暉)的理論,分析本土電影之敘事結構與歷史意識,並探討國際風格與在地文化經過重組後,所產生的論述衝突。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建立台灣電影史觀、學習文本分析與論述實踐,以及嫻熟「亞洲論述」。


Textbook:

  •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2001。(建議必須購買)

  • 尤根‧歐斯特哈默,《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劉興華譯,台北:左岸,2007。

  •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2005。

  • 阿姆斯(Roy Armes)原著, 廖金鳳,陳儒修譯,《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電影資料館, 1997。

  •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 Davis,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For perfect learning results, please buy textbooks!

Instructor(s)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f. Shu-Chen Chiang
Course Credits 3 Credits
Academic Year 97 Academic Year
Level Suitable for Senior Years in the University
Prior Knowledge Participants should have a basic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Minnan pronunciation of Taiwanese films.
Related Resources Course Video   Course Syllabus  Course Calendar 

WeekCourse ContentCourse Video
Week 01台灣電影研究途徑;台灣電影:本土論述與國際風格Watch Online
Week 02文本分析範例:台灣紀錄片中「家」的變遷Watch Online
Week 03台語片的論述研究《消逝的影像》第一章Watch Online
Week 04台語片的國際風格─以辛奇導演為例Watch Online
Week 05辛奇導演作品分析Watch Online
Week 06台語片的流行歌曲:意義與緣起Watch Online
Week 07台語片中的男女關係(浪蕩子美學)Watch Online
Week 08台語片的沒落與復興Watch Online
Week 09健康寫實片Watch Online
Week 10李行導演研究Watch Online
Week 11瓊瑤文藝愛情片Watch Online
Week 12胡金銓武俠片Watch Online
Week 13- Week 14台灣「新電影」(侯孝賢)Watch Online
Week 15- Week 16台灣「新電影」(楊德昌)Watch Online

課程目標

本課程提供研究台灣電影的方法學,分別以文本(符號學方法研究)與論述(Ernesto Laclau、Michel Foucault、Fredric Jameson、Jacques Lacan、汪暉)的理論,分析本土電影之敘事結構與歷史意識,並探討國際風格與在地文化經過重組後,所產生的論述衝突。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建立台灣電影史觀、學習文本分析與論述實踐,以及嫻熟「亞洲論述」。

 

課程章節

章節 內容綱要
第一週台灣電影研究途徑;台灣電影:本土論述與國際風格
第二週文本分析範例:台灣紀錄片中「家」的變遷
第三週 台語片的論述研究《消逝的影像》第一章
第四週台語片的國際風格─以辛奇導演為例
第五週辛奇導演作品分析
第六週 台語片的流行歌曲:意義與緣起
第七週台語片中的男女關係(浪蕩子美學)
第八週台語片的沒落與復興
第九週建康寫實片
第十週 李行研究
第十一週瓊瑤文藝愛情片
第十二週胡金銓武俠片
第十三週台灣「新電影」(侯孝賢)
第十四週台灣「新電影」(侯孝賢)
十五週台灣「新電影」(楊德昌)
第十六週 台灣「新電影」(楊德昌)

 

課程書目

1. 教科書: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2001。(建議必須購買)
尤根‧歐斯特哈默,《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劉興華譯,台北:左岸,2007。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2005。
阿姆斯(Roy Armes)原著, 廖金鳳,陳儒修譯,《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電影資料館, 1997。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 Davis,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講義: 任課教師製作之簡報

 

3. 相關網站:
國家電影資料館之「台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htm)
「台灣電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8135&ctNode=258)
「台灣電影筆記」(http://movie.cca.gov.tw/Index.asp)

 

評分標準

項目百分比
線上討論20%
課後測驗40%
期末筆試30%
學習省思10%

本課程行事曆提供課程進度與考試資訊參考。

學期週次
參考課程進度

第一週

  • 台灣電影研究途徑;台灣電影:本土論述與國際風格
第二週
  • 文本分析範例:台灣紀錄片中「家」的變遷
第三週
  • 台語片的論述研究《消逝的影像》第一章
第四週
  • 台語片的國際風格─以辛奇導演為例
第五週
  • 辛奇導演作品分析
第六週
  • 台語片的流行歌曲:意義與緣起
第七週
  • 台語片中的男女關係(浪蕩子美學)
第八週
  • 台語片的沒落與復興
第九週
  • 建康寫實片
第十週
  • 李行研究
第十一週
  • 瓊瑤文藝愛情片
第十二週
  • 胡金銓武俠片
第十三週
  • 台灣「新電影」(侯孝賢)
第十四週
  • 台灣「新電影」(侯孝賢)
第十五週
  • 台灣「新電影」(楊德昌)
第十六週
  • 台灣「新電影」(楊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