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故事

【2015徵文獲選作品】第一名 黃翊軒 先生

2015-10-15

徵文得獎作品:第一名黃翊軒先生

1. 前言–我從開放式課程所學到什麼


我們無從知道世界的本質,所以假設這個世界是以我們想像的方式運作,我們大多數人延續前人的想像看世界,因為覺得那些思想很精彩所以從中得到情緒的釋放。因為大學我並沒有修過數學系的課,之後兩年卻有機會可以在清大數學所就讀,我很感謝交大開放式課程數學系的無私分享讓我得以在摸索中找到對數學的嚮往,開放式課程也毫無疑問的豐富了我對知識體系的了解,因此我希望將我所能解釋支持開放式課程的理由介紹給其他人。


2. 批判教學的壓抑和競爭焦慮


簡短來說,就是被道德壓抑的社會將其道德的要求發洩在教育上,希望教育能教化人的行為模式跟我們心中有德行的人相符,並且以威脅功利的評分方式來促使學生去達到社會期望。

這對學習來講是有害的,因為學習者必然要壓抑自己的行為及心中想法去滿足課堂上的期待,這些壓迫導致學習不是一件可以抒發及發洩內心情緒的事情,結果就是我們在重現前人思考過程的時候沒有共鳴,而這些壓抑的情緒的累積常常透過同樣地去壓迫課堂中同儕的行為得到發洩。

關於競爭有問題的地方在於,競爭會產生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會所向無敵的破壞所有習慣性的要求,包含道德性的要求,這讓學習過程中陷入了一種出現在道德與功利的兩難,這種兩難形成的焦慮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一直面對如何選擇的困境,以心理學的角度這樣的焦慮會占用大腦的認知資源和專注力,開放式課程提供檢定的方式免除了某部分兩難的問題,透過強調非競爭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習者將全部的專注力放在需要思考的目標上。


3. 開放式課程與學習理論的整合


透過開放式課程提供豐富彈性的時間地點安排,我們可以將現下許多學習理論更沒障礙地應用在學習上來增進學習的效率,(參考資料來源:EQ,1996)一般認為心流狀態是學習一件東西最放鬆最有效率的學習狀態,觀察處於心流狀態下的人,會讓你覺得在艱難的是彷彿都很容易,極傑出的表現似乎都很自然,付出最少量的心力即可達成最艱難的任務,毫不費力的全神貫注於一事。這狀態在課堂上鮮少出現,因為學生必須遷就老師及一同坐在台下同學的道德期待所形成的焦慮,而在意自己的表現,一旦學生有意識的察覺自己,就無法達到心流的狀態,因為心流需要的全神貫注就是只注意眼前及狹窄的焦點而忘卻身處何處,只有免除所有壓抑與外在要求才能達到學習能力的巔峰,開放式課程的彈性讓學習者能選擇學習環境而不需要直接面對上述的壓抑。

再者學習中適當停頓是很重要的,然而當我們面對思考的困惑需要停下來整合剛剛所學時,課堂上並不會因此暫停,遇到熟知的理論時也會因為難度過低無法精確地掌握專注力,運用開放式課程影片的加速播放可以解決學習任務簡單的問題,將所省下的時間用來思考困難的部分。

在記憶上,學習時間上的彈性可以幫助我們妥善扎實的規劃記憶,可以將昨天看過的課程快轉播放檢查自己學習上是否有任何遺漏的記憶;適當的將影片停下回想之前教學的內容則在記憶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前面知識的掌控有助於繼續學習接下來的課程;或在影片暫停中提出問題當作測驗練習自己回答可以免除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幻覺;只要一開始播放影片,一次想看完一集的衝動也可以解決拖延學習的問題;一般人的高專注力根據TED的演講約18分鐘就需要休息,也可以經由開放式課程的時間彈性依自身的專注力做調整。


4. 典範及思維的形成—不同典範之間的衝突與創意


孔恩認為,接受一個科學理論,就像是接受一個決定世界為何的典範。當我們身處某個領域已久,就會情不自禁的認為世界就是這個領域所描述的那樣,因為這樣的想法幫助我們有效率的在那個領域解決問題,幫助我們節省思考的成本。但身處一個典範的代價兩個: 第一個代價是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典範時,特別是遇到對方理所當然的敘述陌生的概念或問題時,會花費大量時間絞盡腦汁去試圖理解。第二個代價是對一個有簡單答案的問題提出一個成本高昂的解決方案。

我們需要使用到開放式課程的地方是,它提供一個踏入其他領域門檻的入門課程,或者可以接觸平時因為衝堂或距離無法學習的領域。加上充分交替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可以培養思考的創意和彈性,不拘泥於典範之間判斷問題與解答價值的思考習慣讓我們可以不走向極端,而依情境提出相符的應對方式。


5. 先天良知而非功利的教育理想


在全球追求線上課程的情況下,(資料參考/補充來源:例如coursera上有一陣子許多學校跟進JHU切割課程以組合成專項課程提供有價證書)有許多學校製作線上課程並提供有價證書以抵銷製作課程的成本,因為活在社會中必然會遷就社會期待,而社會會期待人形成的團體以企業的模式發展,也認為大學企業化的發展對線上教育有好的影響,因為企業會依照課程證書對面試者加分,課程也能因為這樣提升能見度。(資料參考/補充來源:https://www.edx.org/about-us)但就像edX一樣,有一部分的人相信一個受教育的世界是一個更好的世界,這個想法並不是想用教育去換取什麼,而是一個人的良知就告訴我們,人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人應該尊重別人受教育的權利! 這是良知告訴我們的! 這個良知本身就成為我們行為的目的,因為良知本身成為目的,線上課程不會因為競爭產生的標準扭曲本來認為重要的價值,而台灣開放式課程就有這樣難得的性質,不會因為競爭產生標準,而標準再扭曲習慣,習慣再影響參與的人,錄製課程老師也不會因為功利議題而受到壓抑,在不受壓抑的狀態下從事心智工作才能達到成敗不曾縈心,動力完全來自於行為本身的樂趣的狀態。


6. 追求完全自由的教育解放,卻因為教育在社會裡必須有所牽就,而導致扮演這樣追求的教育腳色必然失敗


教育的潮流必須和社會的期待保持一定的腳步,教育無法脫離社會價值而存在,而因為社會壓抑人的經濟、地位、外在行為,這些壓迫的宣洩口之一必然是社會上壓抑他人的階級,例如認真工作卻過苦日子的人會怨念老爸有錢的富二代,被領導的人會仇視學領導的人,被歧視沒有道德的人會用高道德標準去要求社會期望中應該具有道德的人。而這個社會被高等教育這個概念所壓抑,因為從小社會就期望讀書菁英的產生,以威脅和功利去期待學業上的成就,因此也會對受高等教育階級產生很高道德要求。教育必須遷就這些社會期待去完成人內心的良知,亦步亦趨改善社會。開放式課程提供的一項重要幫助就是可以隨著錄製教程的完善慢慢平衡學生受教時經濟資源的壓迫與不同地區的資源限制。


7. 結語—不斷提醒自己不走向極端讓我們可以掌握人到底是什麼這個核心議題—推翻壓抑又被推翻的過程


教育是拉扯良知與現實的場地,提出新的教學方式目的是為了改善以往教學的困境,但新的教學方式也因為跟以往教學競爭而互相壓迫然後再被批判。少許人會就自己身處典範的基礎去質疑他人的典範,強迫他人按照自己所遵從的典範行事,這樣的人充滿善意卻自己思想上的限制與無知產生日後對立的必然,因此社會需要透過了解各種思想的內容來達到根本的和諧,未來若可以將研究思想的學者的授課影片錄製起來,以符合社會期待的方式展現(例如TED),逐漸充實社會上的思想來建立理解溝通的雅量,讓社會具備遊走於各典範的思維方式,使得社會面對衝突時有不極端的處理,在處理中也能逐漸感受並了解人的核心議題。

課程故事